不少人或以為風濕是老人病,誤以為只有老人家才會患上關節炎,但其實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年齡以30至50歲最為普遍,男女比例約為1:3,因此年輕女性亦有相當高的患病風險。到底類風濕關節炎與一般關節炎有何不同?如何有效治療,又是否無法斷尾?以下風濕科專科醫生王德龍將為大家拆解4個關於類風濕關節炎的常見迷思!
何謂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失調引起的慢性關節炎症,常見症狀包括關節疼痛、腫脹與僵硬。類風濕關節炎更可引致關節受損、永久變形以及喪失功能,亦有機會影響身體其他器官,增加患上肺纖維化、表層鞏膜炎、心血管疾病等風險。所以絕對要趁早診治,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迷思一:大眾普遍認為關節炎是老人病,年輕就不用擔心患上風濕?
風濕是一個廣泛的統稱。在華人社會,一般刮風下雨時的關節痛都被稱之為風濕。但其實不同類型的關節炎都可能隨著濕度氣壓變化而有所影響。大眾一般認為老人家關節痛等於風濕,但其實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存在很大差異。王醫生指,退化性關節炎主要因勞損而造成,痛楚一般會隨著活動而加劇,隨著休息徵狀會有所改善。
相反,類風濕關節炎的痛楚由免疫系統攻擊關節導致發炎而產生,患處經過休息,例如起牀後,關節痛楚一般會較嚴重,經過活動後反而會有所舒緩。類風濕關節炎通常影響手部兩邊小關節,例如近端指關節及掌指關節,但其他大關節如手腕、手踭、膊頭、膝蓋等也可以受影響。患者亦會出現「晨僵」現象,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疼痛持續30分鐘以上,經活動後才逐漸緩解。如果徵狀持續六星期或以上,就應該諮詢風濕病科醫生作診斷。類風濕關節炎其實不算罕見,每100人就會有1人患上,以女性較常見,多發於30至50歲,絕對不是老人病。
迷思二:類風濕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只要多進補、多吃健康食品便能提升免疫力?
王醫生表示,患者不應透過進補刺激免疫系統,原因是類風濕關節炎由免疫系統失調引起,並非因為免疫力不足。「利用補品提升免疫力有可能造成反效果,影響病情,而市面上部分補品涉及某些中成藥成分,有機會影響肝功能,有可能影響患者的藥物選擇。」
王醫生建議患者盡早利用藥物抑壓發炎,除了舒緩徵狀外,更重要的是減低對關節的結構性破壞及永久變形。藥物方面,類固醇能短時間內有效減輕急性發炎症狀,但因潛在副作用盡可能不長期使用。另外,傳統抗風濕藥如甲氨喋呤亦有效減低免疫系統活躍度,控制病情。而隨著醫學進步,近年面世的生物製劑和口服標靶藥等新一代藥物更能有效控制病情。兩者同樣透過抑制特定的細胞因子來控制關節發炎,能夠舒緩症狀及防止關節繼續受損,出現抗藥性反應的可能性較低,從而提供更穩定的治療效果。前者需要定期注射,後者則可隨時隨地服用,可以因應個人需要與醫生商討治療藥物選擇。
原文網址: 風濕是老人病?類風濕關節炎壯年高危 及早診治減關節變形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741582
迷思三:類風濕關節炎不能斷尾?
目前自體免疫疾病並沒有徹底根治的方法,但能夠用藥物將病情活躍性減到最低,治療目標在於令患者長期病情處於緩解的狀況,減低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王醫生提醒,「患者即使關節不痛亦不建議自行停藥,需與醫生共同制定控制病情的方案,切忌操之過急,應按情況逐步減藥。」
迷思四:患有類風濕關節炎不適合做運動?
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除了依靠藥物,亦可利用物理治療與水療舒緩症狀。王醫生建議患者視乎自己情況進行適量以及適合自己的運動。「靜態的運動如瑜珈能改善關節協調性,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一個好選擇。在病情許可下,患者也可以嘗試較高強度運動如游泳或踏單車運動,這類運動可以在減低體重負荷下保持一定程度的活動,幫助改善病情。但出現急性發炎時就最好暫停,直至病情舒緩才逐漸回復運動。」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向醫生查詢。
資料來源:HK01 (2020年3月11日)
https://bit.ly/3yfG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