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骨骼裹有兩類細胞,分別擔任「造骨」與「蝕骨」的角色,將老化的骨骼帶走,再建立新的骨骼,形成相輔相成的健康循環。因此了解飲食、運動、防跌對骨質疏鬆患者的重要性之餘,認識「造骨」與「蝕骨」細胞的運作更是預防疾病的根本,馬上由骨科專科羅永年醫生為您拆解防治骨質疏鬆的關鍵第一步。
我們年輕時骨質密度會達至頂峰,之後隨更年期流失加劇1。女士年齡增長、荷爾蒙轉變,患上骨質疏鬆而出現骨折情況比男士更普遍2。骨質密度太低,看似對身體無大礙,然而儘管避免跌倒,嚴重個案患者受輕力碰撞,甚至轉個身、彎個腰都有機會引致骨折,防不勝防3。而骨折更有機會影響患者日後活動能力,本港有研究指出80歲以上髖部骨折患者當中, 30%在骨折後12個月內無辦法獨立行走,加上長期臥床容易衍生壓瘡、肺炎等併發症,1年內死亡率接近五分之一4。
羅永年醫生建議,要診斷骨質疏鬆,應接受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測量儀(DXA),不但安全快捷,且能準確檢測骨質密度。得出的數值(又稱T值)低於負2.5,表示已患上骨質疏鬆1。T值負數愈低,問題愈嚴重。倘若已達確診指標,或者曾經發生脆性骨折,藥物治療絕對刻不容緩,務求在骨折發生前,及早把骨質脆弱問題逆轉。根據骨質疏鬆的嚴重程度,也有機會要接受不同種類的藥物治療。
骨質疏鬆藥物主要可分為「促造骨」與「抗蝕骨」兩大類,前者有助促進骨質生成,後者則減慢骨質流失。雙磷酸鹽是其中一種常用「抗蝕骨」類藥物,有每天、每星期或每月服用的種類,惟需要患者清早時空腹站立服用,較為不便1。而每半年覆診時注射1次的仿保骨素針,方便之餘,亦不經口服1。有相關數據顯示,仿保骨素針分別有效減低3年內腰椎和髖部骨折風險68%及40%5。
臨床上部分患者T值低至負3,骨質疏鬆問題相當嚴重,動輒就隨時斷骨,或要使用「促造骨」類藥物,儘快提升骨質密度。「促造骨」藥物如副甲狀腺素針通常適合這類嚴重個案使用,患者需要每天自行皮下注射,一般建議療程不多於2年1。近年又有一種同時擁有「促造骨」與「抗蝕骨」雙重作用的生物製劑,同樣適合骨折風險非常高的患者使用,相比只有「促造骨」功效的副甲狀腺素針,有效幫助形成新的骨骼,同時減慢現有骨質的流失6。每月注射1次,療程持續12個月6。之後由醫生密切監察評估,可以雙磷酸鹽或仿保骨素針等藥物作後續治療6。
羅永年醫生建議,要診斷骨質疏鬆,應接受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測量儀(DXA),不但安全快捷,且能準確檢測骨質密度。
本港有研究指出80歲以上髖部骨折患者當中, 30%在骨折後12個月內無辦法獨立行走,同時面對長期臥床衍生壓瘡、肺炎等併發症,1年內死亡率接近20%。
資料來源:對抗骨折 (2021年3月)
https://bit.ly/3Jsgp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