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所引致的問題可大可小,而此病症漸變常見,如持續頭痛頭暈、視力突變模糊非小病,可能是腦中風的警號!延誤治療有機會令康復效果變差,由發病至治療最理想於3小時內發生,切忌輕視問題。
香港每年有過萬人因中風而入院,而常見腦中風患者的大多超過40歲,但近年有稍微年輕化的趨勢,更曾發生於30餘歲的病人身上。神經外科專科陳秉漢醫生表示,非有醫學實際數據指出腦中風年輕化,但現時都市人的病識感提升,故能及早發現病症。「病人容易接觸醫生、驗血(等程序),了解(腦中風)的因素之後可能擔心,而主動求醫。」雖然恆常身體檢查能提早察覺病症風險,但一般人其實都可以自我檢測,加強留意病徵,以防範於未然。
多種身體警號需留意
腦中風的前期徵狀為頭痛、頭暈、視力模糊,半邊身無力或麻痺。「(病人的)說話能力、視力突然受影響,持續頭痛和手腳無力。如徵兆時而出現、時而消失,代表腦部供血不足,這些都是先兆現象,情況通常會愈來愈嚴重。」一日內無間斷頭痛,有病人更形容感覺為前所未有般劇痛。「情況和程度因人而異,有病人半邊手腳和臉部也郁動困難,沒正常般順暢,這些都是警告訊號。」陳醫生解釋。
陳醫生指除了年齡,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過量飲食致體重過高,或有遺傳病史,都是引起腦中風的高危因素,而更需留意的,是病人本身的身體狀況。「本身如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等就要小心,最常見的是(病人患有)高血壓。」而肥胖人士普遍容易帶有上述問題,故過重的話需特別小心。
腦中風基本可分為2類
腦中風一般可分為兩種: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前者為血管內不順暢,血液流動不佳。由心臟開始,若心跳不正常,血循循環亦會受影響,又或是因心臟產生血塊,故阻塞血管,令腦部供血出現問題。隨年紀增長,加上高膽固醇、高血壓和糖尿病的問題,以致血管璧愈來愈厚,也會影響血液運行,血管漸漸收窄,令腦部供血不足。此類佔整體病患的7至8成;後者為病人本身患有高血壓,或血管比較脆弱,令血管壁難以承受後破裂,便會出血,此類則佔整體病患的2至3成。
嚴重情況可致併發症
若中風情況為輕度,一般配合藥物治療,可於24小時內恢復。「病人需長期服用抗血小板凝固的藥物,令血液運行暢順,並持續觀察身體狀況,減低再中風的機會。」陳醫生說。如配合藥物治療24小時後,病徵依然無法改善,又或是失去意識,即屬嚴重。「要視乎病人本身是否患有其他病症,如有都會有影響。若嚴重情況致身體不能活動,需卧床休息的話,身體機能亦會隨之變差,如肌肉萎縮、呼吸不暢順、肺部容易感染,易有併發症的出現。」此類病人除了抗血小板凝固藥,有需要時亦要服用薄血藥;除此之外,因腦部供血不足,常見問題如語言、記憶能力上都會有影響,若腦部有瘀血,用藥能吸收的話則沒問題,否則瘀血塊太大或血量太多,就要開刀做手術清理。
把握黃金時間 改善生活作預防
一旦出現腦中風徵狀,陳醫生指求醫的「黃金時間」,由診症到治療,建議3小時內。「盡早醫治,治療效果會相對理想。若初步表徵為半邊身不能活動,情況更令人擔憂。」病患需密切留意情況,切勿輕率看待,「有些年紀大的長者,會覺得過一會就沒事,但再一下子就會錯過時效。」陳醫生更指,盡可能在醫院見醫生,以便加快作檢查和治療,避免時間再拖延。特別是年過40的人,若出現徵兆,切忌視為一般傷風感冒,延誤診斷機會。
若高危人士希望預防腦中風,可從生活入手,首要的是戒除煙酒習慣。陳醫生表示:「保持適量運動,控制體重。若病人需長期服高血壓、糖尿病等藥物,一定要按時服藥,是最有效的方法。」透過改善身體質素,擺脫引致腦中風的高危病徵,風險亦可隨之減少。
神經外科專科陳秉漢醫生指因腦中風而求診的個案有輕微上升的情況,他解釋因多了市民留意病症,提升警覺而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