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指任何在關節發生的炎症,是全世界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全世界約有3.55億關節炎患者,而關節炎有超過100多種。其中以骨關節炎(又稱退化性關節炎)最為常見。患者會感到關節疼痛和腫脹,有機會因此變得僵硬而令關節活動受限。關節炎患者如症狀加劇,影響生活時,應尋求醫生安排合適檢查及治療。

什麼是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是因長年累月的關節勞損而引致的疾病。凡體重過重、反覆性地做特定動作,均容易導致關節退化。由於關節液分泌減少和軟骨損耗變薄,令骨頭會互相摩擦,因而產生關節疼痛不適感。
骨關節炎可導致不同程度的痛楚,一般會伴隨著關節活動而疼痛加劇,但痛楚會隨著休息時間愈長而逐漸減輕。患者關節會變得僵硬,無法自由彎曲而影響活動。若炎症持續,患者在半夜睡覺時也會感到痛楚,而痛楚的頻率及程度亦會日益加重。

如何預防關節炎?
預防關節痛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改善生活習慣及注意飲食,以預防病發及繼續惡化。當關節的活動受限,藥物及物理治療效果不顯著時,醫生或會建議進行關節置換手術。 預防勝於治療,以下建議有助延緩關節退化,避免日後關節痛與行動不便的困擾,影響正常生活。
- 少搬重物,有需要時可以手推車輔助
患者應該避免提重物,注意提取重物時的姿勢,並應量力而為。提取重物時應保持背部直立,使用大關節做支撐。取低處的物品時,記得蹲下彎膝蓋和髖關節取物,把重物愈靠近胸部愈好,千萬不要彎腰。另外,建議患者不要單手提取重物,應以雙手平均分配重量。
- 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走路
患者應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走路,如有需要可使用工具(如行山杖或拐杖)以支撐關節,減少關節負荷,另外亦可以穿戴護膝加強保護作用。
- 控制體重
患者如果體重過重,應積極減重,這是最直接的做法以減輕關節的負擔。
- 適度運動
很多關節炎患者因為怕痛而不願做運動,反而使關節變得僵硬、脆弱。患者依然需要定期做運動,用正確的方式運動加強肌肉力量,並定時進行伸展動作以舒展肌肉、關節及筋骨。患者應在運動時量力而為,避免過度激烈及衝擊膝關節的運動。
- 注意飲食以免炎症惡化
患者應補充對關節有益的營養素:西蘭花、羽衣甘藍、三文魚、柑橘類食物等,都具有緩解不適症狀的效果。另外應減少攝取高脂肪及含咖啡因食物,以減低關節發炎的風險。

關節炎常見問題
- 關節痛是關節發炎初期徵兆?
初期症狀除了關節疼痛外,在早上起床的時候受傷的關節也會發生腫脹及僵硬情況。嚴重的患者更可能會關節僵直、變形,甚至無法活動。不過,其他疾病也可能有關節痛的症狀,建議患者及早求醫。
- 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有什麼不同?
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都會引起關節痛,但兩者差別很大。骨關節炎是因關節退化所引起的骨科病症,衰老、長期勞損、姿勢不當是骨關節炎的主因。而類風濕關節炎屬於風濕科病症之一,免疫系統失常地攻擊健康細胞以致關節發炎。
- 關節炎應該看什麼專科?
退化性關節炎(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和痛風關節炎都是香港最普遍常見的關節炎類型。但因為各關節炎的病因也有不同,治療方法亦不一樣,所以關節炎患者需根據類型而向不同的專科醫生求診。
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骨科疾病,退化性關節炎是因為患者的關節長期勞損或老化而令軟骨組織磨蝕,繼而導致炎症。患者通常只在單一患處發病,在活動關節時感到疼痛。患者應到骨科檢查和治療,以對症下藥。
而類風濕關節炎和痛風關節炎都是屬於風濕病科的疾病。類風濕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系統的疾病,發病成因是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失常以攻擊關節組織,造成炎症。痛風關節炎是因為尿酸水平過高,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上,形成痛風石而導致痛楚。患者應到風濕病科求診作合適治療。
- 關節炎一定要動手術醫治嗎?
關節炎的治療方法取決於關節炎的類型。除了外科手術外,還可包括藥物及物理治療。由於每位病人的情況也不盡相同,請諮詢醫生專業意見,與患者定出最適合的醫療方案。
如出現關節炎的相關症狀已影響生活時,應尋求醫護人員協助。如果大家對關節炎有疑問,歡迎<聯絡我們>了解更多。我們會安排先進行面診了解病人狀況,再安排合適的檢查及治療。